《前任3》远不是一部好电影的标准。不必说它的艺术缺陷,甚至在创作上的冷漠。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价值。
其实,每一次有这样一部票房与口碑严重不同的电影,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电影市场和观影需求的机会。具体来说《前任3》的官方账户,即和影视业参无关的公众号正用《前任3》作热点,以表明热度是真实的。
它之所以赢得了意想不到的票房,是因为它抓住了当下年轻人情感的七寸——坐在电影院里讲故事的男女学生,仅仅依靠“前任”二字,就可以弥补他们所经历和正在经历的爱情和痛苦。
同时,由此引发的关于情感模式乃至两性关系的讨论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可以说,它所赢得的票房,从社会学层面反映了公众在文化消费中的精神需求。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中国观众是多么渴望看到那些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电影。
《前任3》热映引起的另一个担忧是,该片的大部分观众来自二线以下城市。这是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而进入电影院的一个庞大的新观众群体。近两年来,这一群体频频扛起电影票房大旗,同时背负着“审美能力不足”的指责。
然而,艺术风格要发展,必然会遇到新的受众。拒绝和指责不是正确的态度。
几乎所有快速发展的城市都存在着巨大的审美真空;大量的新观众没有时间通过与艺术的长期接触来培养成熟的审美能力,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层次的、外在的、直接的刺激。这是指当时京剧所面临的形势,但对今天的文化现象也是有效的解释。比如,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花钱买票去看那些对专业人士简单粗暴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觉很好?--还是以《前3》为例。在普通观众聚集的售票平台上,得9.2分。他们的感人是真的。
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人会永远停留在新观众的舞台上,观众会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走向成熟,这反过来又会迫使艺术创作者。因此,对于今天的电影制片人来说,是被动地等待原力的发生,还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积极地做出改变?
(请输入正确手机号,否则优惠券无法领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