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说,很多喜剧并不纯粹,大多是喜忧参半,不乏轰动性。不过,在我看来,喜怒哀乐是完整的故事,其中有些并不是刻意耸人听闻的,比如贾玲的《你好,李焕英》。
电影版《你好,李焕英》将于今年春节上映。虽然沈腾加入了,但要超越原来的小品还是非常困难的。值得一提的是,沈腾在片中的角色其实很少,但“沈腾加盟”的假消息被用作噱头和炒作,被“你好李焕英”的官方博客驳斥。
小品《李焕英》播出时,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众,甚至是屏幕前的观众都感动落泪。这个小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非常紧凑,过渡恰到好处。
从一开始,贾玲就和妈妈吵架到撞车的声音。没有语言可以表达,但她清楚地解释了故事的出发点。
之后,贾玲在第一化肥厂看到了年轻版的张大叔,解释了时空的流逝,配乐也是那个时代的广播声。贾玲穿越时空后,遇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张大叔,张大叔也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笑点,在故事中扮演了承上启下的角色。穿插在中间的豆腐商终于渐渐成了豆腐脑卖家,龙套卖篮也是一个值得一提的笑点。
相信《依兰爱情故事》的前奏一响,很多人就忍不住哭了。这也是影片难以超越的一点。选曲太好了,这首歌的时点也很好。音乐一响,场景就变成了下一张画面,故事进入了泪流满面的雷区。这部内心戏是贾玲对母亲的记忆,因为故事的流传与贾玲的情感表现,无数观众流下了眼泪。
如果把这个小品拍成电影,许多情节就会放大。例如,贾玲和她母亲的故事会讲得更详细。比如,李焕英和欧阳柱的恋情会用一定的篇幅来描述。小品中的这些精彩片段,放大后能否超越或达到小品的水平,很难看出。对于李焕英来说,要把这个小品拍成电影本身是非常困难的。
从小品上看《你好,李焕英》可能无法再超越自己,因为它确实很好,而从电影上看,最好把故事讲得更细一些,继承原来的喜剧和催泪效果才能成功,但小品已经完成了精髓,像一瓶酒。墨浓了,它在瓶子里是纯黑色的,但把它倒进一个池子里,稀释后,它可能会变成只是一个小黑池的水。
另外,在观众群体中,大部分预售票房都看过小品,他们对影片的期望值也很高。如果他们对电影的效果有点不满意,可能会有类似的声音,比如“如果小品流行,就会改编成电影赚钱”、“效果远不如小品”等等。起点太高,有时也不是好事。
希望观众能理性地看到电影版与小品《你好,李焕英》的关系。它可以看作是两部作品。不过,由于小品太优秀,完整性还是很高的,所以电影的改编一定要更细致。另外,贾玲拍这部电影是为了纪念母亲,所以她一定全身心投入其中,值得期待。
(请输入正确手机号,否则优惠券无法领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