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受关注的电影,莫过于这一部《我的姐姐》。
上映不到一个周,票房接近5亿。
也难怪!
这是影单猫很少能在大银幕上看到,
如此直白、犀利、又共情地控诉女性遭受不公的电影。
今天,必须想来聊一聊它——
《我的姐姐》
01
主创全员女性
其实,光是看到主创名单,
你或许就能明白,为何它能如此准确地戳到女性的痛点。
它的主创很特别——全员女性。
女性导演,殷若昕,在话剧界小有名气,敢于直面尖锐话题。
女性编剧,游晓颖,代表作《相爱相亲》,斩获金像奖最佳编剧。
女性主演,张子枫,备受瞩目的电影小花。
尽管我们总在说女性的困境,男女的不对等。
但这些问题都已经渗入到方方面面,
让所有人都习惯视而不见地 “装睡 ”。
而这次,在电影的女性创作者视角下,
这些血淋淋的女性困境,才终于再次被看见、被议论。
02
女性的艰难成长环境
在这个故事中,
张子枫饰演的安然,就是一个艰难成长的女孩。
父母重男轻女。
小时候,父母为了获得生二胎的资格,让她装瘸,
一不小心露馅,她就被暴打一顿。
后来,她就被长期寄养在姑妈家,
被表哥当沙包打,洗澡被姑父偷看。
好不容易准备努力学习,报考北京医学院,想追求自己的梦想,
却又被父母偷偷改志愿,改成了本地的护理专业,
因为可以早早出来赚钱,减轻家里负担。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安然,
就像浑身长满刺的刺球,倔强、要强、顽固。
她几乎和家人不怎么来往,
铆足了劲儿准备努力考研,想离开家里去北京。
直到,一个意外却打乱这个计划——
父母意外去世,还留下了6岁弟弟。
安然不得不面临两种选择:
要么牺牲自己的梦想,留下来照顾弟弟?
要么不管不顾,去北京继续自己的梦想?
03
女性身不由己的选择
看起来是有两种选择?
实际上,在旁人眼里,安然的路只有一条——
姐姐生来就应该照顾弟弟。
家里的亲戚轮番上阵,
劝说她“放弃去北京,承担照顾弟弟的责任”。
要么是 “好声好气 ”地劝:
“长姐如母。 ”
“ 弟弟很乖,不哭不闹很好带。”
“ 弟弟也是无辜的,他怎么办。”
要么“气急败坏”地说:
“ 姐姐不养弟弟,就是不孝,愧对爹妈的养育之恩。“
“ 只有男孩才能传宗接代,不能给家里断了香火。”
甚至还有亲戚威胁安然说,
父亲出事前给她打了十几通电话没接,结果导致父亲心梗发生车祸。
这场意外跟她脱不了干系。
可是,只有安然知道:
她也有自己想过的人生,
为什么她要为了弟弟,牺牲自己的人生?
04
为什么女性总是要求被牺牲?
是啊,为什么呢?
在传统 重男轻女的大环境下,
男性被认为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打拼生活。
而女性被环境裹挟,
成了那个 “ 自然而然 ” 要作出牺牲的那一个。
小时候,为了家族的男性,放弃好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长大后,为了照料家庭,牺牲自己的事业和前途。
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另一个参考:
安然的姑妈。
她曾经就做出过这样的牺牲。
考上了大学俄语系,却要把上学机会让给考上中专的弟弟;
想去俄罗斯做生意,但因为弟弟家生孩子必须回来照顾。
就这样,姑妈被这种“姐姐”身份裹挟着,默默认命,
忙着家里那些琐碎事,
操劳了一辈子。
而如今轮到了安然,
她有着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生活,
那么要强,倔强的 她,
能摆脱这个“被牺牲”的命运吗?
05
给女性更多的空间和自由
这是电影最终的悬念,留着你们自己去电影中揭开。
只能说,
如今随着如今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
女性越来越清醒地把握着自己的人生。
因此,在这部电影中,几乎所有观众都期待着一个结局——
安然能够斩断与这个家庭的一切联系,
远走高飞,开启自己的人生。
但是,这部片实际上并非那种杀伐果断的戏剧性“爽片”。
电影的展现角色更复杂化、也更生活化的挣扎。
更真实犀利,充满代入感和共鸣。
影单猫忘记在哪里看过一句话:
有时候觉得亲情是一个逃不开的枷锁,
有时候又觉得 亲情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
正如安然,她面临的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个更复杂的矛盾抉择。
比如,刚开始她跟亲戚剑拔弩张,
但最后发现他们各自生活都有无奈的一面。
刚开始姐姐和弟弟互相讨厌,
但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他们之间也慢慢产生了感情。
就连对待父母,
安然也是一边在怨恨着,一边渴望着他们的认可。
如果她斩断一切去北京,就能从此获得幸福生活吗?
谁也不敢说。
或许,那些女孩子们得不到关爱的时光,
那些女孩子们埋在心底自卑、敏感、小心翼翼,
那些女孩子们不得不伪装起来的倔强,要强,
终究,还是需要自己治愈自己罢了。
然后,她们才会不管做怎样的选择,
都能打开一个更自由、充盈、充满可能的新世界。
(请输入正确手机号,否则优惠券无法领取成功)